首页>专题聚焦>依法治区和法治政府建设

西夏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2020年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1-06-16

【打印正文】

字号: [小][大]


一年来,西夏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区、西夏区委重要决策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平安西夏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区工作的领导

一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全区西夏区各级党委(党组)的重点“必修课”,强化党政主要领导人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学、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宣传、培训讲座等形式开展学习宣传区委、区政府、各镇街、各部门共组织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学习活动87次、专题讲座10场次、主题宣传活动73场次。为西夏区领导干部配发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书籍200本,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二是组织召开西夏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自治区党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银川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银川市西夏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西夏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的实施办法》等4个工作文件,紧密安排部署,树牢法治思维,全面推动依法治区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健全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建立健全委员会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等,发挥好协调、督促、检查、推动作用,推进全面依法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服务各领域改革发展,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一是发挥好区委统筹协调“导航仪”作用,全面推进西夏区法治建设。2020年,西夏区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执法协调小组召开两次会议,安排部署了法治政府建设、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督察及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工作。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召开两次会议通报对重点普法责任单位“七五”普法中期督查回头看的情况及西夏区迎接“七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推进情况,顺利完成西夏区“七五”普法验收工作。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立了西夏区优化营商环境指挥部定期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形成公平竞争审查的长效机制。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初步确定了招商引资及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其中包括电力、钢铁、有色金属12大类,产业类别31项。制定了《西夏区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2020年,西夏区共开展“双随机”抽查19批次,已完成18批次,共抽查市场主体617户。逐步建立健全约束和惩戒失信行为机制,依法对严重失信行为采取联合惩戒措施。2019年未正常年报的1186户企业列入经营异常目录。三是以法治力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率先在全区建成运营了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模式。抓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运用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化手段,完成视频监控前端勘测点位3941处,实施点位2725处,设备安装5522路,注册3878路。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点新配备智能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13台,智能公共法律服务可视化桌面机80部打造远程视频咨询、网上办理等智慧法律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优势,为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2020年以来共接待来电来访法律咨询1514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72件,办结法律援助案件324件,为受援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14.49万元。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一是全面落实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制度。2020年完成西夏区权责清单编制及动态调整,涉及21个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1903项,责任事项12190项,涉及镇街行政职权事项101项,责任事项595项二是深入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5个部门284项事项进行集中审批,在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后,划转事项134项,通过“四减一优”,不断完善审批服务运行机制。进一步梳理各项证明事项,形成清单化管理,做到了“清单之外无证明”。三是加快优化政务服务。按照自治区级四同标准西夏区672项事项全部录入宁夏政务服务网聚焦就医、就业、上学等633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并逐步整合行业信息系统与宁夏政务服务平台,推广“我的宁夏”“i银川”等政务APP应用,推进9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和80个村(居)代办点标准化建设,编制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梳理出7大类118项镇(街)公共服务事项,录入宁夏行政审批与公共服务平台(政务云),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政务服务事项的标准化水平。

(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一是严格落实审查前置、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制度。做到有件必审、有件必备,对未经审查或审查未通过的坚决不予审议,确保规范性文件管理科学合法2020年共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2件,均向西夏区人大常委会和银川市司法局备案二是定期清理,因势清理,规范性文件管理科学合法。根据区市规范性文件清理安排,我区进一步加强了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和清理工作,61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梳理,经清理,拟废止24件,拟修改6件,拟保留30件,拟移除规范性文件目录1件

(三)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全面实行政务公开。一是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推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公用事业等重大民生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进行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二是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2020年,政府法律顾问参与政府重大决策讨论30多次,合法性审查政府合同及协议61件。三是强化重大行政决策监督机制。制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标准并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实行政务公开清单管理制度并动态更新,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等制度,建立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行为投诉举报登记制度,整合各部门非紧急类政务热线,纳入“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统一管理,促进各类监督机制有效运行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行政执法水平。一是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日常检查监督机制、投诉举报、情况通报等制度,规范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程序,开展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有效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二是稳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住建局等7个部门承担130项行政处罚及行政强制事项划转至综合执法局行使逐步实现一个队伍管执法。同时集中整合执法力量,成立1支综合执法局机关直属执法中队,9支镇街派驻执法中队,实施双重领导、双重考核的新体制,构建形成“统筹城乡、专综结合、全域覆盖”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三是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组织西夏区行政执法人员245人,参加了宁夏行政执法监督平台系统操作线上培训开展西夏区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培训行政执法证件申领考前培训1次。先后对两镇及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了行政执法督察工作,对行政执法制度建设、执法流程、人员资质、案卷制作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规范行政执法资质管理。248位行政执法人员开展了行政执法证件年检先后两次组织行政执法部门乡镇(街道)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证件申领考试,通过考核120现有行政执法证件人员共299四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制定印发《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实施方案》,各行政执法单位与检察院大力配合,积极搭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平台,认证开展行政处罚案件网上录入工作,检察院以“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为依托,对行政执法活动实行同步监督。五是加强重点领域执法,依法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为“六稳”、“六保”和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法治保障。西夏区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双总指挥,“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总指挥的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设立了疫情防控组、综合协调组等10个工作组,建立疫情防控“四级包抓”机制。充分发挥合法性审查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对涉及疫情防控的应急管理措施、政策文件、重大执法决定、重大合同等事务全面做好合法性审查,切实从源头把好疫情防控法治关口。

(五)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一是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政府常务会议学习内容,并通过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会前“普法学法微课堂”活动,建立领导干部带头“讲好法治课”制度,组织新任职公务员开展宪法宣誓活动,2020年开展领导班子法治专题学11次,组织领导干部旁听人民法院庭审活动6次,法治教育培训活动8会前“普法学法微课堂”开讲15期二是研究制定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规划。不断提升政府工作人员法治素养,树立法治能力用人导向理念,截至2020年,共提拔法学专业或相关经历干部35名,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开展领导干部任前法治能力测试。紧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大力推行“领导干部任前考法”制度并常态化开展相关工作2020年,对28名拟提拔任职、晋升职级的干部进行任前法律知识测试,考试内容涵盖宪法、党内基本法规、民法典、行政法,强化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推动现代化治理手段,依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数字赋能,“四级联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西夏区以镇街村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建立以信息引领的基层治理“大联动、微治理”体系,促进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西夏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已完成与各镇街视频会议云视讯系统连接9个镇街80个社区村全部完成自治区政法专网架设。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发挥法律服务引领作用。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四张网”,发挥个人特色调解室作用,实现一村一居一法律顾问工作目标任务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予以保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2020年西夏区共有各级各类调解组织126个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7932次,人民调解案件637件,成功化解620件,成功率达97%,防止群体性上访7件1307人次,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18件。府院联动化解行政争议,诉调对接合力定纷止争。2020年,西夏区人民政府与银川铁路运输法院联合率先印发了《西夏区依法推进行政争议协调化解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西夏区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规范行政调解工作。共接受诉前委派案件680件,成功调解402件,涉及金额1800万元。接受行政调解案件382件,调解成功率100%。完善行政复议体制机制,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成立行政复议委员会领导小组,设置行政复议室,并配备相应装备,健全审理机制;在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增设窗口,并将行政复议案件受理的范围、条件、程序等各项制度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保证行政复议人员均已获得法律职业资格,每起案件办理符合法定程序和时限,确保行政复议工作专业化。同时,西夏区将行政复议经费纳入在法治政府建设经费中,由财政予以保障。2020年共收到行政复议案件51件申请人撤回,2件转办,1件驳回,1件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行政行为。近五年,西夏区无因行政复议案件被起诉的情况发生。

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

一是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健全完善政法机构职能体系,落实员额法官、检察官动态管理,院庭长办案实现常态化、全覆盖,落实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政法单位内设机构实现扁平化管理,完成职务序列改革工作,深化内设机构改革。完善办案团队管理办法,建立法官检察官与辅助人员双向联动考核工作机制。二是完善民事诉讼相关机制。将诉调对接平台建设与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了集诉讼服务、立案登记、诉调对接、涉诉信访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建立“当场立案、自助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体系,推动导诉、立案、交退费、保全、庭审、鉴定等全部诉讼事务“网上办、掌上办”一站式服务,实现当事人诉讼“零跑腿”。三是改革完善司法行政制度。为脱贫攻坚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大局贡献法律援助力量,2020年,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573件,其中民事案件239件,刑事案件334件;代书法律文书75份;办结法律援助案件484件,为受援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75万元。四是强化诉讼监督。全面落实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监督,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同时,定期开展“法院开放日”等活动,邀请“两代表一委员”观摩,进一步加强各个执法环节监督,保障司法公正。五是完善繁简分流机制,全面提升审判质效。认真贯彻落实《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方案》,通过扩大简易程序案件适用范围、创新民商事案件调解方式、简化普通案件审理程序和裁判文书等措施,有效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五、普法教育不断深入,夯实依法治区群众基础

打好“七五”普法收官之战,增强我区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法治意识,营造浓厚法治氛围。一是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强化日常学习。制定《西夏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学法知识讲座,2020年,共开展《民法总则》等各类知识讲座50余场次,为全区领导干部发放“七五”普法学习工作笔记本、《民法典》学习工作笔记本近5000本。二是健全责任体系。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西夏区实行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精神,建立健全普法领导和工作机构,结合机构改革和年度工作任务,制定了本单位年度普法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明确了各单位普法职责。三是“法律八进”常态化。各普法责任单位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按照“四清单一办法”开展“法律八进”活动。2020年,开展法治宣传活动675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0余份,受教育群众30余万人。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法律法规宣传。制定《西夏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工作通知》,印制《疫情防控法律知识问答》手册50000余本,依托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从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五是认真组织开展宪法宣传。聚焦关键少数,抓住未来多数,制定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12·4”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活动的方案》,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六是开展网上学法。认真组织各单位开展国家工作人员网络学法用法和无纸化普法考试。2020年无纸化学法用法考试参考单位105家,参考人数3072人次,及格率98.33%。七是法治文化基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在自治区司法厅支持下,高标准建成西夏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西夏区昊苑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增强新形势下法治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