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640105-103/2020-00145 | 文号 | |
---|---|---|---|
发布日期 | 2020-10-15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所属分类 | 部门文件 | 效力状态 | 有效 |
责任部门 | 教育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各中小学、幼儿园: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试行)》,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宁教基〔2020〕163号),现就在西夏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劳动观念
各学校要广泛宣传劳动在生产生活、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于学习生活各环节。要利用主题班队会等载体,开展内涵丰富的劳动专题教育活动,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二、落实课程设置,增长劳动知识
规范国家课程开设,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小学中高年级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初中阶段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劳动、服务性劳动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结构,完善课程设计,将劳动与技术(通用技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统筹,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劳动教育内容不少于一半。
三、加强学科融合,渗透劳动教育
各学校要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中有重点地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融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劳动意识教育。其他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大情景式、案例式、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推进线上线下情景式教学,将创新与传统有机结合,将科技融入到手工艺等课程中,提升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研部门要加强对各校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监督和指导,规范备课、上课、评价等教学行为,提高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教学水平。
四、融入校园文化、创新劳动模式
各中小学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科学设置校内劳动,坚持学生值日生制度,从班务、舍务、餐务等身边的“小劳动”入手,使学生掌握个人自理、内务整理、卫生保洁等生活技能。要利用学校闲置空地开辟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勤勉敬业的精神。
五、鼓励家庭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学校要加强家庭劳动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运的劳动与劳动教育互动机制,推动家长担负起子女家庭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提升家长对劳动与劳动教育意义的认知和配合,使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劳动帮着做的良好劳动习惯。学校和家长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劳动服务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对学校布置的家庭劳动作业,家长积极配合并督促子女保质保量地完成。
六、开展课外劳动,提升实践能力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研学实践基地(营地),特别是利用职业院校实训、实习场所,为中小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劳动实践场所。农村学校要安排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和学校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
七、提升保障能力,提供政策支持
各学校制定具体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并建立科学运行机制。强化师资保障,配齐配足专兼职劳育教师,不断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将把中小学校实施劳育情况纳入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将学生劳动教育表现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银川市西夏区教育局
2020年10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