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部门信息公开目录>西夏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热点回应

索 引 号 11640103010093749A/2022-00289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8-29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热点回应 效力状态 有效
责任部门 来源:直播银川微信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正式实施,银川中小学有这些新变化!

发布日期:2022-08-29

【打印正文】

字号: [小][大]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将于这个秋季开学后正式落地实施。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银川各小学已开学报名,那么在新学年,学校的课程计划将有哪些细微变化?记者采访了银川多所小学了解实际情况。

小学一年级“花式”入学适应新学期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各省(区、市)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简而言之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实施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

“我校一直重视幼小衔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很多老师都去幼儿园做过相关讲座、培训,上学期期末,还和银川一幼进行了联合教研的相关交流活动,让我们更全面了解幼儿的身心情况,做到科学施教。秋季开学后,报名第一天就开始了‘幼小衔接’——给家长的一次新生入学专题家长会,让家长‘心知肚明’,从容应对。开学后,除了常规教学课程外,学校从‘我爱我校’‘我爱我家’‘好习惯伴成长’三个方面进行幼小衔接教育。”银川市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朱莉莉介绍道。

“我爱我校”课程,即开学第一个月,‍班主任会带着孩子们认识校园,‍‍了解校史,音乐课上学唱校歌,美术课上游走校园,画出学校最美的景色等,充分尊重儿童成长天性,让孩子们从活动化、游戏化、情境化‍‍学习中,顺利渡过“入学适应期”。“我爱我家”课程,主要是‍‍家风家训方面,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推荐自己的爸爸妈妈,讲述家风家训,同时也学习别人的家风家训等。“好习惯伴成长”指的是小孩入校以后在课堂常规、安全教育、文明礼仪、心理调试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

为了深入实施“幼小衔接”,银川市实验小学还计划与幼儿园进一步进行教研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从而找到恰当的衔接点。“我们每个月都有幼小衔接的重点工作,第一个月是认识校园、家长开放日等,第二个月是校长讲堂、家校共育等,第三个月就开展教研活动,同课异构,第一学期,常态化持续推进‘幼小衔接’。”朱莉莉说。

劳动课早已写进课表成一门独立课程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各省(区、市)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简而言之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实施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

“我校一直重视幼小衔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很多老师都去幼儿园做过相关讲座、培训,上学期期末,还和银川一幼进行了联合教研的相关交流活动,让我们更全面了解幼儿的身心情况,做到科学施教。秋季开学后,报名第一天就开始了‘幼小衔接’——给家长的一次新生入学专题家长会,让家长‘心知肚明’,从容应对。开学后,除了常规教学课程外,学校从‘我爱我校’‘我爱我家’‘好习惯伴成长’三个方面进行幼小衔接教育。”银川市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朱莉莉介绍道。

“我爱我校”课程,即开学第一个月,‍班主任会带着孩子们认识校园,‍‍了解校史,音乐课上学唱校歌,美术课上游走校园,画出学校最美的景色等,充分尊重儿童成长天性,让孩子们从活动化、游戏化、情境化‍‍学习中,顺利渡过“入学适应期”。“我爱我家”课程,主要是‍‍家风家训方面,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推荐自己的爸爸妈妈,讲述家风家训,同时也学习别人的家风家训等。“好习惯伴成长”指的是小孩入校以后在课堂常规、安全教育、文明礼仪、心理调试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

为了深入实施“幼小衔接”,银川市实验小学还计划与幼儿园进一步进行教研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从而找到恰当的衔接点。“我们每个月都有幼小衔接的重点工作,第一个月是认识校园、家长开放日等,第二个月是校长讲堂、家校共育等,第三个月就开展教研活动,同课异构,第一学期,常态化持续推进‘幼小衔接’。”朱莉莉说。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如火如荼

新课标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在教学中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并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以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事实上,对于银川不少学校而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并不陌生,特别是兴庆区回民二小,已经走在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前沿大道上。

回民二小以“宁夏在地风物”为对象,以家乡一物连接中国文化,联通世界,让儿童获得一种传统文化的在地传承,获得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为课程设计思路,基于宁夏在地风物图谱,以贺兰山、黄河、宁夏川为三大谱系,开发了一系列项目类课程。贺兰山的岩石、岩画、长城,黄河的黄土、黄沙、芦苇,宁夏川的引黄灌渠、稻米、枸杞都被纳入课程。

“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将宁夏在地风物系统化开发,唤醒、激活,成为生长在宁夏儿童心中的家乡名片。”兴庆区回民二小集团教学副校长姚雪晴说。通过“物、器、道”三阶,即探究一个物是什么?这个物对人类有什么功用?人与物建立了怎样的文化关系?全方位、立体化展开探究,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获得通识文化素养。

具体实施时,学生以研学方式走入课程,在研学中会有为什么宁夏的长城是土做的、为什么只有长城根部长草等各种疑问,每每这时,师生现场研讨,寻找答案。“研学是实现跨学科学习的思维旅行,也是落实通识文化素养的精神旅行。”姚雪晴说。在研发和实践宁夏在地风物课程项目的过程中,学校团队逐渐提炼出一套方法论,让课程研发和实践的程序结构化,模型化,以便在本地区推广,目前,该课程在5+2课后延时服务时开展。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