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签约仪式在西夏区第三小学举行——该校与银川市文物管理处正式签订《“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育合作协议》,共同开启文物赋能教育、文化浸润心灵的创新育人实践。
签约仪式上,西夏区第三小学挂牌“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西夏区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马斌强调:“思政教育要突破教室的围墙,融入历史的血脉。让孩子们触摸文物、对话历史,才能让家国情怀扎根心灵。”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王新春则表示,文物不应是“沉默的老师”,下一步将通过展览、研学、实践课程,让文物资源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随后一堂“行走的思政课”现场开讲。在文物专家与教师联袂打造的“双师课堂”上,水洞沟遗址的远古文明、木板雕刻的千年技艺,通过生动的图文和互动问答,化作孩子们眼中跃动的历史光影。“古人如何在木板上刻字?”“文物是怎么保存的?”学生们争相提问。实践体验区更是热闹非凡,孩子们手握刻刀体验木板拓印,持“文化护照”收集宁夏历史印章,油墨香与木纹的触感,让书本上的知识跃然指尖。“原来古人的手艺这么厉害!”一名学生兴奋地展示自己的拓印作品。
“下一步,双方将搭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平台,为‘大思政课’建设注入新活力,让文化自信在少年心中绽放时代之花。”马斌说。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