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要闻>西夏区信息

西夏区:把垃圾分类融入百姓日常

发布日期:2022-06-16

【打印正文】

字号: [小][大]

李霞是西夏区217小区的居民,退休在家的她平日里喜欢织毛衣。最近,她又有了新爱好——到位于小区东侧的217·爱益起阳光坊(以下简称阳光坊)和小区的姐妹们一起做手工艺品,奶粉罐、瓦楞纸、鸡蛋托盘等废弃物,在她们的巧思妙手下,变成了文艺摆件、装饰花等。李霞还在绿植坊认领了一盆胡萝卜苗和一盆黄瓜苗,隔三差五来绿植坊给这些蔬菜盆栽浇水、施肥,而她施的肥也出自阳光坊。原来,西夏区朔方路街道217社区在这里示范用餐厨垃圾制作酵素,并利用残渣建起了绿植坊,引导居民绿色种植。

就像李霞所经历的一样,垃圾分类正在悄悄融入217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据217社区支部书记罗倩介绍,217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常住人口有812户1038人。前期社区虽已设立生活垃圾四分类收集容器,但由于小区老龄人口居多,环保意识普遍较为薄弱,加之长期以来居民养成的“一袋子”投放习惯难以改变,导致社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使用率较低,治理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2022年,217社区党支部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红色先锋”推动“绿色环保”的理念,让垃圾分类成为老旧小区“新时尚”。

走进217社区,你会发现随处都有垃圾分类的影子,花坛边旧物改造成景观小品,墙壁上各式环保创意作品和朗朗上口的垃圾分类标语,而小区里的便民驿站更是用鲜明的颜色将各类垃圾桶分区开来,提醒着人们这里正在开展垃圾分类。“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有自己的一套‘加减乘除’法。”罗倩说道。

何为加法?5月份以来,217社区不断完善小区内的垃圾分类设施,如在217小区民族团结广场新建垃圾分类收集房一处;将闲置的彩钢房进行再利用,改造成为便民驿站,设置可回收物回收点和积分兑换处;将小区东侧两排平房外立面通过墙绘和多种可回收物制作再利用,打造垃圾分类特色宣传墙;将废弃的车棚建设为217爱益起“阳光坊”,内设绿植坊、酵素制作坊、手工坊等区域。何为减法?社区从垃圾源头控量做减法,对小区46个垃圾桶进行撤除,积极推行“撤桶并点+定时定点”工作模式,“撤桶并点”推行以来,小区居民分类习惯逐步养成,物业清运量逐步减少,垃圾日产量由1200公斤减少为800公斤。

何为乘法?社区立体式营造垃圾分类的宣传氛围,如通过“广场文化”“墙文化”“步道文化”“井盖文化”打造宣传阵地,利用居民微信群、滚动电子屏、小区广播等多媒体渠道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同时发动共建单位、辖区高校、党群志愿者在主干道进行井盖涂鸦,绘制垃圾分类科普知识卡通人物等。

何为“除法”?即通过有效手段,将厨余垃圾等进行循环利用。比如通过绿植认领、水培芽菜、环保酵素制作、有氧堆肥等形式,将厨余垃圾进行就地处理,制作成环保酵素和有机肥,居民可利用有机肥种植有机蔬菜、绿植等。

事实上,217小区里的新变化,仅是近年来西夏区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为将垃圾分类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多次联合镇街、企事业单位志愿者服务队伍,深入农村、城镇广泛开展生活垃圾“五进”宣传活动,同时,开展“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我参与”等垃圾分类体验活动,利用社区大讲堂等平台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等,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绿色环保理念的践行者。在城镇,加快“提档升级、撤桶并点”建设,大力推广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的分类模式,确保全程分类收集与密闭化运输可追溯。在农村,按照“两次六分,四级联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实现了垃圾收运不落地。不仅如此,西夏区建立四级督导员制度,实现垃圾分类督导员全覆盖工作,并形成“平时督查、按月考核、年度总评”相结合的督查考核机制。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