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要闻>镇街动态

校社共筑实践桥 双向赋能谱新章

发布日期:2025-04-18

【打印正文】

字号: [小][大]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西夏区西花园路街道梦园社区的活动室里,北方民族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苏佳慧正半蹲着身子,手把手教一位银发老人使用手机预约挂号。“姑娘,这个‘确认键’点下去就行了吗?”老人眯着眼睛问道。“对,李奶奶。”苏佳慧笑着竖起大拇指。这样温暖的场景,如今在西夏区各社区已成常态。

近年来,西夏区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纽带,与宁夏大学、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银川科技学院等高校携手,让青春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绽放光彩。在朔方路街道,宁夏大学的志愿者们每周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课堂,为孩子们辅导作业;在农垦建社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和智慧养老服务专业的学生们用所学方法,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康复训练。 

“刚开始只是来完成社会实践学分,但现在我是真心喜欢上了社区工作。”宁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王薇一边整理活动物资一边说。去年,他参与的“银龄陪伴”项目累计服务了200多位独居老人。像他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过去一年,各高校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万小时,服务内容从传统的助老扶幼拓展到社区营造、文化传承等新领域。

在孵化基地的会议室里,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任乐与当地社会组织签订了就业协议。“基地提供的实训让我提前了解了行业需求,现在上岗就能上手工作。”任乐说。为架起高校与社会的桥梁,孵化基地创新推出“评优培根计划”,已为300多名学生提供职业培训,其中60余人顺利进入社会组织工作。 

“这些年轻人给社区带来了新气象。”文昌路街道同安苑社区书记刘妍茹指着墙上的活动照片说,“他们不仅做事认真,还能用专业方法解决我们想不到的问题。”在宁华路社区,大学生们设计的“垃圾分类积分制”让居民参与率提升了40%;在西花园社区,他们策划的“非遗进社区”活动特别受欢迎。

随着合作的深入,更多可能性正在涌现。在最近的一次校地座谈会上,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课程进社区”的新构想,计划将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直接搬到社区开展。“我们正在探索更灵活的合作方式,让高校资源真正融入社区肌理。”西夏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负责人表示。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