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走进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区,笔者被美妙的歌声所吸引,循声到社区长廊里,十几名居民正聚在一起排练合唱节目。
“歌舞团叫‘共享蓝天艺术团’,和我们的社区名一样。”“我们这个歌舞团由多民族成员组成,只要喜欢唱歌跳舞,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大家一起共同歌唱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好声音。”说起歌舞团,每名成员都透着一股自豪劲儿。
在共享社区里,有的居民在跳舞、有的在练习书法……看到眼前的景象,笔者不禁感叹共享社区的居民生活好惬意。
共享社区辖区总人口4175人,其中回族、满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人口379人。近年来,共享社区紧紧围绕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融实际,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扎实做好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形成了多民族和睦生活的嵌入式社区。
“干妈,我想吃您做的饺子。”
“干妈,我抽空就去看您。”
一大早,居民王菊茹的手机一直响不停,在“民族情,一家亲”微信群里,王菊茹的维吾尔族“孩子”夏依达、蒙古族“孩子”巴特尔表达着对王菊茹的思念。
这个汇集多民族孩子的微信群,是10年前王菊茹亲手搭建的“亲情纽带”。2015年,共享社区与北方民族大学联合探索开展了民族团结创新工作“结亲互助”活动,王菊茹第一时间报名,先后认识了蒙古族学生巴特尔、维吾尔族学生夏依达、畲族学生钟晨曦和藏族学生央金等9名孩子,让他们在宁夏也有了一个家。
来自西藏的央金是王菊茹结亲互助的第9个孩子,是一个比较文静的姑娘。“我刚来的时候有点害怕。但干妈对我像对待亲女儿一样,让我敞开了心扉。”央金说,她的父母知道她在宁夏有一个对她很好的“干妈”,都很开心。
10年来,这位汉族“妈妈”用一碗碗家乡美食、一次次暖心陪伴,让远离家乡的各族孩子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
王菊茹“结亲互助”的故事在社区不是个例。72岁的赵淑珍与藏族姑娘格桑措姆结缘10年,格桑措姆求学时,赵淑珍常寄去宁夏枸杞;毕业后,格桑措姆从西藏寄来亲手编织的牦牛毛围巾……
在共享社区,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各族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体行动。10年来,辖区19个家庭与28名各族学生结成“亲人”,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唱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时代音符。
此外,共享社区打造“同心同德、同心同乐、同心同助、同心同安、同心同富”党建品牌,通过书香社区建设、最美民族团结家庭评选等活动,形成良好风气,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共享社区党委书记刘丽娟表示,将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深走实,积极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扫一扫 手机浏览